2014年7月10日晚上7点,法学院B420教室座无虚席。来自河南大学法学院的郭绍敏副教授主讲第十一期“双周论坛”,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名为《经济、法政与文学:法律人的通识教育》的精彩讲演。我院温美昭老师、魏磊杰老师以及来自法学、人文、外语、艺术、化学、国关、公管等七所学院总计6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莅临参与,共襄盛举。从晚上7点开始,一直到9点40分,讲座持续了整整160分钟,最终在诸多参与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中完满落幕!

本次讲座由魏磊杰老师主持。在开场致辞中,魏老师首先对郭绍敏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感谢学院领导对此次活动的支持。其次,因为同一时间法学院还有其他两场讲座,因此,特别惊讶今天仍有这么多的同学前来聆听。接下来,郭绍敏老师以“何谓法律人的通识教育”为引,开始了本场演讲。
在第一部分,郭老师从西方和东方两个不同的视角,向同学们介绍了通识教育的起源和现状。针对本科教育逐渐演变为“就业岗前培训”的现象,通识教育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并且以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山大学博雅学院为例,具体讲解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

第二部分,郭老师以自身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阶段的求学经历,阐释了如何做到通识教育。郭老师本科就读经济学专业,硕士阶段转为法学专业,博士阶段专攻政治学。不同专业的学科背景,使郭老师具有更为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在求学期间,郭老师有不同的感受与心得,也有彷徨与困惑。最终,在专业之外,为自己寻得一条道路、一种存在,开始了文学、艺术与哲学的研究。
郭老师认为,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伦理人生、艺术人生和宗教人生,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对应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在老师看来,三种不同的人生阶段,各有千秋,但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最终都可以在艺术人生中找到归宿。人们可以通过艺术,实现自我超脱与自我拯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切忌自满,要不断寻求创新。三十岁以前,我们应越活越成熟;三十岁之后,我们却应越活越年轻,回归常识,回归本心。在社会世俗生活中,努力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不要满足于做“学术之匠”,而应克服时代的局限,做一个成熟而又不失本心的人。
第三部分,郭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如何读书。开卷有益,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读各种类别的书,中西兼并,古今贯通,才能真正提升自我。作为“通识教育”的倡导者,郭老师建议同学们一定要系统阅读中西方经典图书,并以《法国革命论》为例,指导同学们如何以一本书为中心,展开系统阅读。读书过程中,要学会做笔记、学会思考、学会写文章。
在演讲的结尾,郭老师以其创作的“致厦大法律人”,表达了其对厦大法科学子的期望。诚如胡适先生所言: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法科学生应当多读书,并且不能局限于法学类书籍。通过多读书,多读经典,努力做一名博大而又精深的读书人。
魏磊杰老师对此次演讲做了简要点评。魏老师指出,在当今的“小时代”里,人性本俗,希望今天的讲座,可以给予同学们一种启发、一种视野,提供另外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在提问环节,来自法学院2013级的研究生李帅彬向老师请教应当如何正确理解“三十岁以前努力变得成熟”的说法;另一名同学提出了世俗生活与“出污泥而不染”之间的冲突应当如何调和的问题。郭老师认真解答了两位同学的疑问,并且特别强调天分、悟性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郭老师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九点四十分,讲座在郭绍敏老师、魏磊杰老师与同学们的欢快合照中圆满结束。
文/ 杜婉珍 图/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