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5日晚在法学院B420教室,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启讷为我们细致解说了从明清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中央与边疆的政治建构变迁的整体历程。讲座的题目是,“帝制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建构:历史、法律与文化的视角。法学院魏磊杰老师是本场讲座的主持人,周东平老师、黄金兰老师、吴旭阳老师、郭春镇老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自各年级、各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共同聆听了本次学术讲座。

吴启讷老师的演讲按照明清到新中国成立的时间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明清时期,明清朝廷中央与边疆(新疆、蒙古、西藏等)的关系是间接统治,边疆基本上是自治的,形式上有臣属关系,实质上有一定的平等。这种关系尽管复杂、松散,但是不会断裂。这里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经济上的原因。吴启讷老师在此也反驳了国外有的说法认为明清朝与边疆是资本主义的殖民关系,还反驳了国内有些说法认为两者是盟友关系。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的边疆变得不太稳定。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时,受英国、俄国的启示,对新疆进行直接统治的方式,即设立行省。这一步暗示中国从王朝转变为西方国家。

第二个时期,中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口号加速了外蒙古、西藏脱离清朝统治。1911年,外蒙古独立。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发现没有了边疆就失去了国防,于是转而提倡“五族共和”,放弃建立单一的民族国家,而延续多民族国家。国民政府时期把行省制度推行到全国。而在俄国革命之后,新疆羡慕苏联下的自治,引进民族主义,进而有了“维吾尔”的民族识别。1944年伊利事变,国中之国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
第三个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害怕美国势力介入新疆,于是撮合新疆与新中国。而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大跃进时期。哈萨克人不喜欢大跃进的共有和定居,于是把自己的牲畜宰杀掉。在来年没有了牲畜,哈萨克人面临生存问题,苏联乘机引诱6万人离开新疆。这样反而使北疆空出来,于是中国的生产建设兵团进入填充,把边疆封锁。
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大家踊跃提问。吴启讷老师一一做了回答。他的内容丰富、引人深思的讲座最后在一片热烈掌声中结束。
廖丽莎 /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