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晚上7:00,由厦门大学法学院举办的“双周论坛”第六期在法学院C419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双周论坛”由华侨大学法学院陈慰星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厦门大学法学院陈欣老师主持,多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陈慰星副教授的此次报告,围绕调解制度红利及调解“内卷化”这一主题展开。他向参与此次论坛的师生报告了目前法学界对于调解制度历史的研究,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深入探讨调解制度的法理及演变趋势。陈慰星副教授介绍了调解制度在中国不同的发展过程,包括建国时期的调解政策、文革开放初期的试运行、改革开放中期的试错期、改革开放深化期的反复期,分析调解制度的流变背景,并将重点放在调解制度的红利解释。陈慰星副教授指出,这种源于外部人力资源注入调解所产生的资源型红利,并不会使得纠纷解决的司法资源被优化配置,反而陷入“内卷化”系列问题。这种调解内卷化,将引发各造的认知偏见而进一步减损一造合法利益,并逐渐吞噬调解改革带来的外部资源型红利。最后,针对新的调解困局,陈慰星副教授提出:1、客观尊重调解红利规律,将适宜调解的案件归调解,不适宜调解的案件归判决,实现调判结合的均质化;2、调解与判决存在结果意义的负相关性,不过在过程意义上,良好判决有助于实现调解,良好的调解又能减轻判决的压力。
陈慰星副教授的报告完毕后,广大师生与他一起探讨了相关问题。数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与陈慰星副教授探讨了调解政策及其它司法制度,陈慰星副教授的精辟解答给与了他们启发。最后,论坛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论坛结束时,各位师生感谢陈慰星副教授为法学院师生献上了一场丰盛的知识盛宴,高度赞扬了陈慰星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并由衷感谢陈慰星副教授对厦门大学法学院“双周论坛”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