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下午,在李兰英教授的倡导下,由2013级刑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主题发言人,由应文婷同学主持的学术沙龙在421教室拉开了序幕。参与本次沙龙的还有诉讼法、民商法、法理法史等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生们,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本次沙龙以“慈母毒杀脑瘫儿,究竟谁之罪?”为主题。主持人首先播放新闻视频,讲述了最近热议的一个话题:被告人武文英,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大儿子和二儿子身患脑瘫,具有运动障碍,常年卧床,武文英二十年来对他们不辍照料,被媒体称为“慈母”。但是,就在2012年2月10日早上,武文英在与丈夫吵架之后,身心疲惫与绝望之时,脑瘫的大儿子喊住了她,“妈,给俺一瓶农药。……武文英遂从案板下拿出农药放在推车木板上。……不久之后,邻居发现他们已经服毒自杀。事情发生后,全村人对外统一保持沉默,然而,10个月后,武文英选择自首,本案案发。
看完这个悲惨却又引人深思的案件, 2013级刑法研究生孙世民、黄罕敏、孙小龙、樊丽美、李波等同学依次上台,从不同角度剖析这起案件。孙世民同学从帮助他人自杀行为定性的角度,结合大陆法系以及英美法系一些国家关于帮助自杀罪的规定,分析了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以故意杀人罪评价帮助自杀行为的不合理性,并进一步比较了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与大陆法系三阶层犯罪成立体系的差异,提出了不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的观点。黄罕敏同学从期待可能性的理论出发,全面介绍了这一理论在国外的形成与运用,从而提出了应当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论对本案进行分析;孙小龙同学模拟英美法系的法庭审判,将自己定位成本案的辩护人,用声情并茂的演讲开始了自己的分析,他从政府不作为、教育保障缺失、家庭支持机制缺失、未来保障缺失、社会救助机制缺失、对脑瘫儿的家庭歧视和社会歧视、家庭暴力以及犯罪行为着手等角度分析了该案件,感染了现场所有观众。樊丽美同学从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出发,比较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社会的责任在于提供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的观点以及尽快在我国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李波同学,从全面梳理和反思了前面几位同学的观点,对脑瘫儿子死亡的定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报应和预防的刑罚目的角度提出对本案的思考。随后,参与本次沙龙活动的博士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点评意见。马文博士亮点在于应当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入手,着重分析脑瘫儿子行为的介入对因果关系的中断,在犯罪预防方面,要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犯罪;赵景顺博士认为,脑瘫孩子的增多,与强制婚检的取消有极大的关系,他还从家庭暴力、医疗救济、户籍制度等角度,评析了该案发生的社会原因、家庭原因;现任检察官的吴应甲博士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分析了该案自首、立案管辖、检察院的抗诉指标等问题。贾占旭博士从故意杀人罪可否包含帮助杀人、期待可能性、社会保障救助体系的完善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张继刚博士从武文英的犯罪主观方面、脑瘫的病理学分析、农药要在车上是否属于着手、全村保持沉默以及社会救助等角度提出了引人思考的问题,并指出,杀婴行为偶有发生,但不能忽视刑法的作用;李世宇博士从刑法的作用、自然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关系以及期待可能性的角度出发,结合发生在英国、阿根廷、俄罗斯等国家的相似案件以及他们的判决,为该案件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最后,李兰英教授做最后总结。她称赞本次参加沙龙的同学,来自不同的专业,对同一个案件,全方位的思考分析,体现了“刑事一体化”的研究方法。针对同学们的争议与疑问一一做了点评。她说,“刑罚作为一把利剑,虽然残酷,但是该出手的一定要给与制裁。”结合本案,推测法院最终可能会对武文英判处三年以上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最后,她鼓励大家:今天的沙龙展示的思维方式是全面的,体现了大家的智慧,这才是最高的智慧。热烈的掌声穿透了教室门窗,传到了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的校园里。
(文/孙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