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2日晚7点,第十二期“卓越法律人”系列学术沙龙在法学院A302拉开序幕。与众不同的是,今天的主讲人是六个2013级的研究生,主持人是孙小龙和黄罕敏。法学院副院长李兰英教授、刑法诉讼法等专业的博士作为嘉宾点评人。这场题为“从复旦大学投毒案看高校学生犯罪的惩治与预防”的学术沙龙立足热点焦点问题,关注校园犯罪,主讲者更是新老面孔,别出心裁,自然吸引了众多不同专业各个年级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座无虚席,气氛高涨。
讲座伊始通过播放视频回顾了复旦大学投毒案件的始末,虽时隔半载仍引起同学们的热议。接下来,来自诉讼法、宪法、刑法专业的研究生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整个案件。黄丹翔同学首先通过对被告人的投毒行为并结合犯罪心理的知识来解读被告人的犯罪动机;张璐璐同学则有感而发从朱令案到复旦大学投毒案对刑法及时性和惩罚必定性的思考;方浩长同学通过分析对案件的酌定减轻情节深思死刑的人性基础;刘桂花同学别出心裁地从国外品格证据的视角来看待本起案件;方俊同学则阐述了死刑案件中刑事和解的困境;汪文雨同学表达了其对高级科学技术犯罪的担忧并试图从限制减刑的路径来预防高科技犯罪,最后牛子文同学以幽默深沉的话语从大学生人格的培养方面同大家侃侃而言。以上同学的发言,各有观点,各有立场,引人发思,专业知识发挥得淋漓尽致。
主讲同学们的发言结束后,各专业的博士们纷纷上场亮相,各抒己见。首先进行点评的贾占旭博士通过与药家鑫案的对比讲述其对本案判决的预期;李世宇博士先从两个校园犯罪案件对比展开引发人们对金钱是否能够动摇正义的深思,并慷慨陈词呼吁同学们关注法治进程;吴应甲博士则是从另一个层面推论死刑案件适用刑事和解有碍公平正义的实现;张继刚博士生动再现了马加爵案件的细节从校园犯罪的预防上来抒发他的体会。博士们风趣而有深度的评析赢得了现场的阵阵笑声和掌声。最后李兰英教授的精彩点评更是将本场沙龙推向了高潮。审视该案,李兰英教授的三个观点振聋发聩。首先她提出本案被告人犯罪动机的另一个设想,即将同窗舍友当作像小白鼠一样的试验品来看待,这与“愚人节的玩笑”似乎有些关联,但这种漠视人的生命的心理极端自私与恶劣;针对被告的主观方面是故意,李教授为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其主观上可以解释为是一种概括的故意”;其二对于刑事和解的适用向来利弊相伴,在我国仍是小范围适用,对刑事和解的认知要把握被害人的真诚谅解这个核心;其三是在这起案件的背后我们应该反思教育体系的问题,学生的人格培养在小学、中学阶段就应该注意塑造,呼吁高校的政治教育重要的同时,提出大学生的人格培养、犯罪的预防应该投向小学、中学阶段的教育。在分析了重点高校的大学生普遍自尊心和嫉妒心更为突出的现象后,对于犯罪人的心理类型也作了分析。最后,李兰英教授更是号召同学们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多一点的爱心和温暖,与人为善,也是与己为善。
时间如梭,两个多小时的沙龙接近了尾声,老师和同学们仍是意犹未尽,在这个静谧的夜晚里老师同学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不仅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探讨,更多的是在老师同学们的交谈中懂得了如何在这个急速前进的时代中去除功利世俗的情绪,如何在彷徨的大学时光里用一颗善的心来安放我们躁动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