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晚上七点,在刘志云老师主持下,金融法研究中心二十几位同学在法学院B522成功举办了《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的读书交流会。
大会开始时,刘老师先介绍了研三同学现在当前的求职的顺利进展,给同学们打气,希望大家不要太担心找工作问题,应当立足当下沉下心多读点书。刘老师还对比分析了四大行与其他股份银行,以及各个岗位之间的优势,希望大家未来找工作时眼界要放宽些。
本期阅读的是张宏杰先生所著《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交流会开始,刘老师先简要概述下一百多年来历代先贤对国人的性格的思考,比较了各种思考的差异,并讲解了选择推荐这本书的缘由:一方面,这本书更像是本历史读物,比较浅显易懂,可以拓展大家的历史知识,打破原有的局限性。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没有定论,大家应学会独立、理性地思考历史。另一方面,这本书结合的最新的情况,同学们可以通过对书中提及的国民性进行反省,反思我们自身和社会目前还存在一些国民陋习。国民性是个整体的概念,具体到我们个人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之后,刘老师同大家分享了自己阅读本书的一些感触,还以其读书时代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国民性”问题,指出鲁迅先生观察的锐利。接着,刘老师让研一和博一的同学谈下各自读完本书的感想和体会,同学们踊跃发言。针对同学们提到专制主义的起源问题,刘老师也特意介绍了黄仁宇的“政治早熟”观点进行了另一个层面的解释。很多同学提到原本对胡适先生及其思想并不太了解,通过此书才知道胡适思想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对此老师启发大家一定要多读书,人文社会科学没有绝对的真理,所有的思想观念都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们应该多看多听,才不会将自己的思维固步自封在一家之言,才能做出自己独立性判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社会功利性太重等问题,老师希望大家可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沉下心来多读书,为人生而读书。此外,刘老师还对同学们感兴趣的一些历史问题,进行精彩的历史点评,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思维在历史的天空中翱翔,讨论到将近晚上11点。
将近4个小时的读书交流会的结尾,刘老师还向我们推荐了《重新发现社会》等书籍,希望我们寒假期间多阅读,获取更多的信息,独立辩证地思考问题。同时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有机会就应多出去走走。金融法研究中心本学期的最后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大家期待着下学期开学的第一次读书会早点到来。
金融法研究中心定期“集体读书会”跟定期“集体游学”一样,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不分专业更无“门户之见”,纯粹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从2011年至今,已经持续三年,无数多同学通过以上活动收获匪浅,成为厦大求学美好经历的一部分,并更有信心走向社会。
文/许鸿辉 图/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