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揭开死刑案件审理的面纱--记第十一期“卓越法律人”学术沙龙活动

发布人: 吕文君 | 发布时间: 2013-12-09 | 阅读数:
12月6日晚7时,在法学院A302,一场由龙海市法院秦传熙副院长带来的有关死刑案件的政策定位,证据标准和刑法尺度的讲座拉开序幕。法学院副院长李兰英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年轻有为的秦传熙副院长是厦门大学法学院2003级的法律硕士,在龙海法院担任副院长之前一直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刑庭工作,审理多起死刑案件,曾是审理赖昌星的专案组成员,审理过不少大案要案。李兰英教授热情洋溢地欢迎了法学院优秀校友的到来,并为秦副院长颁发了法学院硕士生兼职导师的聘书。 秦法官从死刑案件的政策定位出发,概括性地介绍了我国对于死刑政策的态度即保留死刑,但是严格控制死刑、慎重适用死刑的政策,并追问了执行死刑的权利来源,引人深思。结合“福清纪委爆炸案”等代表性案件,秦法官分析了认定死刑案件中严格按照“排除合理性怀疑”的证据规则的重要性,细致地分析了实物证据、言词证据、专家鉴定意见等各类证据的特点和在实务中运用所面临的难题,强调了证据只有具备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才能予以采纳,死刑案件中尤其慎重对待每一个细微的证据,从而审慎对待生命权的处分。秦法官通过一个个所接触的真实案例和对具体罪名的详细阐释,说明了少杀慎杀的司法政策,在稳定被害人情绪的同时力求达到最好的司法效果,使社会效果、法律效果达到统一。上述真实的案例和办案的理念和技巧给仍在课堂中学习的学子们开启了直面社会法制现状的视野。最后,秦法官介绍了死刑案件中的量刑情况,在被告人积极赔偿和得到被害人真诚谅解的情形下,对于民间纠纷所引起的案件可以适用调解工作,但是危害社会安全的恶劣性案件则不加以主动调解,也体现了慎用死刑的趋势。秦法官告诉同学们,死刑标准也是观念上调整的问题,死刑的废除是个渐进式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秦法官的主讲结束,紧接下来,由李兰英教授主持轻松热烈的讨论和提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争先恐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主讲人和主持人分别耐心地一一解疑答惑。秦法官颇有触动地讲述了他主办的一起证据不足的死刑案件,如何与被害人家属多次沟通,真诚交流才促成了案件的圆满解决。他以富有哲理的话语结束了讲座,并动情地说法官的职责就是让每个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李兰英教授随后也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她说,对于死刑案件的慎重正是人性中最柔弱同情心的体现,每个人的性格并非是非黑即白,人的情感复杂性正说明了死刑犯也有善的一面,应该慎重适用死刑,减少死刑的负面作用。 在秦法官的讲座和李兰英教授的点评中,同学们受益匪浅,正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出于人道主义的关怀,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死刑的废除以及适用问题。这场讲座,同学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一名优秀的法官,既要具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深刻理解了法官履行神圣职责所付出的努力,法官为实现正义而付出的艰辛。 法学院 黄罕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