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寻法梦”上海调研记行纪录(二)

发布人: 林旭荣 | 发布时间: 2013-09-22 | 阅读数:
“沪上寻法梦”小组是由魏磊杰担当指导老师并由七名来自不同专业、纵跨不同年级的(法科生五名,法学双学位生两名)本科生组成的暑期调研团队。团队调研课题名为“基层牟利性涉法涉诉信访之治理与转型时期维稳逻辑之反思”。本课题获得2013年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额资助,并有幸成为本年度法学院获国家级资助标准的仅有的两个本科生项目之一(项目编号:DC2013020)。接续首日在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普陀区人民法院的调研,在魏磊杰老师积极指导并全程参与下,“沪上寻法梦”调研团队一行八人于9月7日至9日又依事先约定分赴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徐汇区人民法院以及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等五单位围绕拟定的主题进行了详尽细致的深度访谈与实地调研。连续三个紧张而充实的日日夜夜,着实难得的多彩人生经历,足让我们收获多多,感悟多多! 九月七日上午九点,如约来到指定地点,专程访谈奉贤区人民法院执行庭的B法官。这位法官虽然很年轻,但短暂接触之后,就不难发现他的业务能力非常精湛,特别是他拥有赴京接访一个月的职业经历,以至于对当下涉法涉诉信访治理的现状以及可能的缓和甚至解决之道,自有一番异于旁人的不俗体认与感悟。在访谈的一个半小时中,针对我们提出的问题或困惑,他娓娓道来,应答如流,而且,其间不时穿插他亲手经办的非常生动的实际案例,更让我们受益颇多并印象深刻。中午,打车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专门访谈负责信访窗口的S法官与立案庭的Z法官。简单寒暄之后,便开始进入正题。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或许因为其中一位法官稍有地方口音,以致所获的认识稍显破碎化之外,整体的收获可谓可圈可点。其中最大的认识提升就是:当下信访问题的处理分由两个系统负责,虽然原则上涉法涉诉信访由政法委协调下的各司法系统的信访部门负责;而非涉法涉讼信访则由信访局/群众工作部负责,然在实践中两者的界限却非常模糊,而这可能就是信访无法终结的制度症结所在。 从上海高院返回,在宾馆短暂休息后,下午四点,如约来到新的指定地点,访谈对象分别是上海市委/市政府信访办的W科长与Y科员。随着我们逐次深入的提问,两位“老师”的抒发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特别是W科长),以至于整个过程最终耗时三个小时。可以说,这是我们上海调研之行遇到的访谈对象中知识最为渊博视野最为宏大的一位。与以往遇到的司法系统的法官们不同,他考虑问题能够超越既有的稍显偏狭的职业经验限制,从更为综合与系统的视角切中肯綮地探究问题之成因并最终对症下药地给出令人信服的解决之道,这着实让人惊叹不已。整个过程,大家都在细细聆听,直至结束之时,才不由得发出“惊叹”的感慨。无疑,这便是知识的魅力所在,而这种魅力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因为我们都能切身地感受到体认到这种魅力着实迷人。在与他/她们告别之时,魏老师要求我们群体鞠躬向两位“老师”拨冗提供的此份知识盛宴表示由衷感谢。 九月八日上午,遵照魏老师的要求,大家待在酒店中认真梳理过去两天的调研记录并根据既有的收获重新调整调研提纲、撰写各自的调研日记。下午三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地铁,顺利到达上海交通大学闵行主校区(魏老师曾在这里度过长达五年的法学博士生涯)。今天访谈的地方就被安排在凯原法学院的一个会议室中,访谈对象是来自徐汇区人民法院的一位资深法官。在魏老师的引领下,我们简单走马观花地游逛了“无比广阔”的交大校园后,便开始了今天的访谈。涉执信访无疑是当下占据很大比重的信访类型,而是我们这次上海调研的一个重点。A法官在回答我们问题之时,与昨天的B法官一样,援引了他亲手经办了诸多生动的案例,对牟利性涉执信访问题的成因、现状以及出路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与此同时,在访谈中,他对当下基层法官面临的种种压力及这种压力对司法独立、法治建构以及司法职业共同体形成产生的潜在影响,语重心长地谈了自身的感悟与看法,这陡然让我们这群法科学子深刻意识到未来之路可能既远且艰: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们真的更要愈加努力! 九月九日上午九点,经过一个半小时的地铁,我们一行八人来到本次上海之行的最后一站: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举报中心。主要调研目的是:虽然涉检信访在总信访量中并不占据很大比重,然而仍有需要对其进行摸底调研,以与涉诉信访进行对比,最终确定针对信访问题整个司法系统的应对逻辑是否一以贯之。接待我们的是负责信访窗口的Z检察官,虽然她此时身怀六甲,但仍不辞辛苦,热情招待我们,并逐一认真回答我们的提问。整个访谈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足足两个小时,我们最大的收获便是确证了最初的判断:针对信访问题,以公检法司为代表的司法系统的应对逻辑基本上是一致的。鉴于明天上午就将结束调研,返回厦门,魏老师特地给我们放一下午假,建议我们到周边的豫园、城隍庙、南京路、东方明珠等处游玩,放松一下,也不枉来上海一遭。积极响应老师号召,我们甚至直到晚上十点方才返回酒店:整个过程,吃了很多,喝了很多,玩了很多,东方的巴黎,繁华无比的大上海,果然名副其实!随着飞驰的地铁,我们的欢笑声将会永远留在大上海的每个角落,而此番难忘的人生经历也必将永存于我们的青春印痕之中。 整整五天匆忙但却充实的暑期社会调研终于完满落幕了。或许“沪上寻法梦”的每一位成员都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至少对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这个国家以及作为未来建设者与改造者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似乎获致了更多更深的体认与感悟。“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斯如此言,作为法科学子,我们深切意识到:改造的前提便是认识,而认识就必须首先走出象牙塔,走进基层,去倾听、去体悟、去理解,践行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惟其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既红且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是我们最初的目标,而现在我们可以无比自豪地说我们彻底实现了这个目标。我们“沪上寻法梦”团队绝没有愧对“寻法”之名!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会继续不懈努力,上下而求索! (侯慧颖、罗璐文;魏静、陈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