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7日晚,第86期信实“青椒会”学术论坛于法学院C22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以“非洲被殖民的历史与新殖民主义的现实”为主题,邀请到北京大学荣休教授、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非洲通史》(9—11卷)国际科学委员会副主席、摩洛哥皇家学院外籍院士李安山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韩秀丽教授担任主持人。国际法教研室副主任杨帆老师、法学院法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毛海栋老师作为与谈人参与本次活动,法学院本硕博学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韩秀丽教授对李安山教授莅临厦大法学院表示热烈欢迎。李安山教授结合自身求学经历,简要分享了40多年来聚焦非洲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讲座以对非洲文明历史的回溯拉开帷幕,以制陶技术、铁器制造等丰富资料展示了非洲辉煌的文明历史。顺延历史分析方法,西方国家对非洲殖民统治的表现与影响成为本场讲座内容的重点之一。从殖民思想到殖民统治的方式,再到非洲人民的反抗形式,西方殖民统治通过语言传播、宗教渗透、政治操控、军事侵略路径,重塑了非洲文化思想体系。二战后,非洲非殖民化进程开启,其推动因素包括非洲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美苏崛起与英法殖民帝国衰落的国际格局变化,以及万隆会议、苏伊士运河事件等。李安山教授特别指出,殖民统治虽已结束,但殖民遗产和新殖民主义的影响依旧存在,如边界问题以及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的控制和影响,这些都对非洲的发展形成了阻碍。李安山教授认为中国可为非洲提供新选择:一方面,中国可成为非洲的发展伙伴,摆脱过去殖民宗主国的控制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道路可供非洲参考,但需尊重非洲国家自身特点。
在互动环节,参会者踊跃提问,话题涵盖“非洲文明”术语的广泛使用、非洲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发展路径、非洲是否存在原住民问题等。李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分享其独到见解。此外,与会者还深入讨论了文明的定义、衰落原因,以及用GDP概念衡量经济发展的问题。李安山教授指出西方文明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时存在的悖论,认为应重新思考文明的标准。同时,针对部分非洲人认为中国对其有 “新殖民” 误解的观点,李教授强调中国在对非合作中注重与非洲国家的平等交流、尊重非洲文化和习惯法,同时呼吁非洲本土学者积极发声,增进中非学术对话与文化互鉴,消除认知偏差,为中非友好合作注入更多理性与共识。
此次论坛为研究非洲历史文化、推动中非友好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对加深法学界对非洲的认识、促进非洲发展以及构建更加平等、友好的中非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与会师生代表与李安山教授合影留念,共同期待下次学术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李文卿
审核/韩秀丽
审定/张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