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晚,第88期信实“青椒会”学术论坛于法学院A204教室成功举办。本期论坛以“法律人类学的六种分析框架”为主题,邀请到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王伟臣老师担任主讲嘉宾,我院魏磊杰教授担任主持人。郑金雄教授、黄金兰教授、王云清副教授、毛海栋老师作为与谈人参与本次活动,吴旭阳副教授、刘炯副教授以及旭丰律师事务所副书记、高级合伙人黄芬嫘律师列席本次讲座,法学院本硕博学生大约40人到场聆听学习。

在王伟臣老师的主题发言中,他以六大分析框架系统梳理了法律人类学的学科脉络与研究范式,通过生动案例与理论结合的方式,呈现了法律人类学从本质探讨到当代实践的完整图景。王伟臣老师指出,法律人类学的本质分析聚焦于法律的本体论问题,主要探讨法律的概念界定及其与其他社会规范的根本区别。功能分析则着重探讨法律在社会中的功能,如解决纠纷,由此纠纷及其解决也成为了法律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过程分析转向对法律实践动态性的考察,王伟臣老师一方面通过典型案例提炼出调解过程中的运作准则,另一方面又借助相关作品展现基层法律工作的实际运作样态。文化分析致力于解析法律主体创造意义的文化机制及其社会影响,该范式将研究对象延伸至对法律语言和法律意识建构的深入探讨。多元分析以法律多元理论为核心分析框架,重点考察“半自治社会领域”等概念,并系统区分强弱法律多元等理论类型,这一路径为理解后殖民社会的法律实践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工具。价值分析则关注普遍人权和人权的地方化,王伟臣老师介绍了尹韬对河南“戏曲普法”的考察,并指出该研究生动展现了习惯法与国家法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嫁接及其双向影响。

主题发言结束后,现场掌声雷动。在与谈环节,各位与谈人围绕王伟臣老师的主讲内容各抒己见,展开了多轮精彩的学术对话。魏磊杰老师指出,文献翻译与田野调查在学术研究领域意义深远,学术研究不应困于书斋、闭门造车,而应秉持开放的态度“走出去”。黄金兰老师从自身研究出发,提出中国的法律人类学是否为西方法律人类学的中国化以及中国古代的“礼”是否属于法律等问题。郑金雄老师基于法律传播学的背景,提出法律人类学的六种分析框架是否亦适用于其他学科的问题。毛海栋老师提到法律与政治经济学研究与法律人类学研究的共通之处,随后探讨法律人类学如何对待批判理论及相关问题。王云清老师通过分享闽南纠纷化解机制案例,肯定了法律人类学在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的视角,并提出如何区分法律人类学和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王伟臣老师针对与谈人的提问逐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答,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和生动幽默的表述引得现场阵阵掌声。

在互动环节,在场同学踊跃举手提问,围绕田野调查的入场策略、法律规范的识别方法以及法律人类学的体系化等问题,与王伟臣老师展开了深入交流。王伟臣老师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细致且富有洞见的解答。为激励青年学子,王伟臣老师还特别为每位提问同学赠送了其新著《什么是法律人类学》,并寄语同学们要永葆学术热忱,在求知路上不断探索。
在总结环节,魏磊杰老师强调,具有持久学术生命力和历史价值的理论建构必须扎根于中国本土经验,而简单移植西方理论框架的学术路径终将被学术发展所扬弃。最后,与会师生代表与王伟臣老师合影留念,共同期待下次学术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文/杨雪
审核/魏磊杰
审定/张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