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夏的鹭岛蝉鸣不绝,厦门大学法学院内掌声如潮。6月27日,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上,“中国—OECD联合培养税务法学硕士项目”(COTP)的学员们从导师手中接过深蓝色的证书时,台下的同学们纷纷鼓掌。来自世界各国的笑脸,汇聚成中国税务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开放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生动影像。
“中国—OECD联合培养税务法学硕士项目”由厦门大学与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合作设立,旨在帮助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培养熟悉国际税收规则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国际投资法‘全球15所法学院领航项目’成员,我院致力于以实践为导向,培养高起点、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陈鹏寄语学生们:“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对专业知识的敬畏和学习热情,勇挑重担,积极投身到全球税收治理的事业中。”
多元的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给学员们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激励他们从“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发现问题”。“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关于自愿情报披露制度在各国的实践情况,这一制度在我国的落地还存在很多有待商榷的问题,我希望能够为此提供参考。”2022级中国学员赵灿畅说。国际化的课堂氛围,让学员们在研究中擦出思维火花。“过往探讨中,我发现一些外国同学所在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向国外直接投资大幅倾斜。”2023级中国学员吴鹏耀提到,“中国是资本输入和输出的大国,如何在稳定国内税基的同时又能帮助企业走向世界舞台,是我关注的课题。”
在最后一个学年,学员们借助项目搭建的国际平台,奔赴纽约、巴黎、维也纳等地的“全球课堂”。凭借自己的努力和项目导师的推荐信,赵灿畅在去年7月成功申请到在联合国实习的机会,参与到编辑提升税收透明度指南的工作中。“肯尼亚带教老师穆其里给了我很多指导,我也在这一过程中对税收情报交换的国际实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赵灿畅说。
典礼在厦大的静谧午后进行,同一时刻,巴黎的清晨正在苏醒,2023级学员马克莫特・维克多・菲利普・奥耶纳即将开始他在OECD实习的新一天。今年4月,这位来自乌干达税务局的学员争取到在OECD巴黎总部的实习名额。参与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项目时他发现,OECD每年投入210万欧元用于非洲税务官培训,但资源分配受制于各国数字化基础。这让他想到在中国实地走访税务部门时的所见所感:“中国税务人员通过使用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分析税收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我认为这对于提升税收遵从很有成效。”马克莫特说。
尽管缺席毕业典礼有些遗憾,但在马克莫特看来,项目结业不是终点,而是服务全球税收治理的新起点,他计划在回国后推动本国税收协定谈判工作。同样在OECD总部实习的2023级菲律宾学员桑托斯・约翰・特里也有了明晰的规划:“我希望参与到本国税收法规的制定,并把在这里学到的税收数字化经验进行转化。”而今年年初在维也纳经济大学奥地利及国际税法中心结束访学的吴鹏耀,目前已在国家税务总局阿勒泰地区税务局开展工作,为推动新疆地区税收征管的国际化发挥自己的才干。除了在税务机关,更多学员投身企业、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在转让定价、跨境税务合规等领域深耕,为国际税收治理提供参考。
“秉承正直品性、投身实践锻炼、实现自我价值”是国家税务总局国际司国际合作处副处长郭佳音给项目学员的毕业寄语。从厦大的“海景教室”到OECD的谈判桌,从维也纳的学术殿堂到新疆的征管一线,项目搭建了连接世界的“全球课堂”。从这里走向税收实践的学员们,亦是中国税务面向世界张开的臂膀,被带走的不仅是财税知识,还有珍贵的情谊和跨国合作的愿景——
“那些为钻研税法而不眠的夜晚,最终凝结成超越国界的纽带。”这是乌干达税务总局税务官奥温尼·马克·安东尼作为学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这种纽带如今化作面向未来的承诺:“我们已成为链接全球税收网络的一员,更是未来跨国合作的坚实基础,将为税收改革贡献力量。”
文/中国税务报社 姜赫
(来源:《2025年7月2日中国税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