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破意识形态的面纱与转型期中国的法学研究——记法学院青年教职工协会首期双周论坛

发布人: 吕文君 | 发布时间: 2014-03-03 | 阅读数:
2月28日晚与3月1日上午,在法学院青年教职工协会的盛邀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支振锋博士作为特邀青年学者登上我院青年教职工协会首期双周论坛的讲席,为我们带来了以《司法独立的制度实践——经验考察与理论再思》为题的讲座和以“转型期的中国法学研究”为主题的交流会。法学院徐国栋教授、周东平教授、吴旭阳老师、周赟老师、王兰老师、潘峰老师、张新锋老师、陈鹏老师、李晓辉老师、陈帮锋老师、周琛老师、郑晓剑老师、魏磊杰老师等出席了论坛,并有众多院内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乃至老师四十余人参与论坛,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在2月28日晚的讲座中,支振锋博士为我们介绍了其最近完成的一项经验研究成果。他生动地将“司法独立”比作一辆车,而将其在各国的实践比喻成这辆车在不同路况下的运行。“司法独立”好不好,不应停留在价值判断的层面,而要刺破意识形态的面纱,去看看这辆车在世界各国的道路上跑出的成效。具体的方法是先看看宣称实行这项制度的国家有多少、运行的绩效如何,然后在此基础上添加司法独立制度实践中的其他要素,以分析同样的制度在不同国家出现差异的原因。依托国际组织与各国公开的权威信息,支老师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用十分翔实的数据说明,司法独立制度虽已为世界绝大部分经济体采用,但在很多地方运行的运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反而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司法腐败和政治灾难。支老师发现,司法独立运行较好的国家往往较小且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传统;但从新加坡经验来看,司法独立虽与三权分立、多党民主有天然的血缘关系,但并不必然与西式民主相连。他还与我们分享了司法独立需要与历史和政治传统、社会环境相适应,充足的司法经费是良好司法独立制度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等七大发现,指出司法独立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程度之别,并提出从司法独立中分离出“司法独立性”的可能性。在提问环节,支振锋博士风趣幽默地回答了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诸多提问,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次日的交流中,支振锋博士从实践发展与学术研究的互推关系出发,阐述了作为一名学者,应当做的是思考正义而非直接追求正义。在批判“转型”一词所隐藏的达标论、接轨论的基础上,他认为处于剧烈变革时代的学者应该为这个社会提供其需要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而非简单地人云亦云,传播西话。他提出,我们应当看到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中国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就是世界的利益。在此等气度下,看到现实存在的Problem,然后从中发现Question,再从中挖掘有价值的Issue,并最终上升为富有解释力的Theory。唯有如此,我们的学术才真正有益,才能超越西方既有的理论体系,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价值。 最后,论坛不得不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落幕。不少同学表示,此次论坛让他们收获良多,并希望学院今后能够举办更多此类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盛宴,以飨渴求新知的厦大学生。 法学院 郑涛/文 周东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