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晚七点,第十期“卓越法律人”学术沙龙在法学院C519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主题为“‘君若北辰’与‘民贵君轻’—中华政治文化中的儒家理想图景”,由我院法律史学教研室青年教师马腾担当主讲人。马腾老师指导、法学社主办的“国学研习班”全体成员积极参与了本次沙龙。
近代以来,从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到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再到八十年代末的思想界动荡,每一次中国人遇穷思变的时候,都会把儒家的专制精神拿出来批一批。那么,儒家本质上是专制的呢?还是如新儒家所说,可以开出现代自由民主之花?本期沙龙承接第七期沙龙儒学等级观的主题,便进一步讨论了传统中华帝国时期儒家与“专制”的关系。
沙龙伊始,马腾老师分别列举了两组“专制”的正反相关概念(王权、独裁、极权、集权、暴政等)(分权、民主、民本、民治、明君等)供大家讨论并思考“专制”一词的含义。大家就“专制”与多种政体的关系、与等级的关系以及其本身的含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紧接着,在对专制达成相对共识的基础上,老师分析了古代思想中权威与效力的六大“形式渊源”(天、君、圣、臣、民、法)以及限制君权、制约帝王的六种观念(天命神权、贵族理念、道统观念、君臣分工、民本思想、“法治”要求),并揭示了这些制约因素的有限性。随后,针对儒家的“北辰论”、“君风民草论”、“民贵君轻论”、“暴君放伐论”、“舟水论”、“事君之宝论”等命题,大家对于古代中国政治以及儒家本身是否专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多数同学认为,古代中国“皇权不下县”、“天高皇帝远”可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并非专制,且儒学的思想基因中虽有尊君的因素,却也有限制君权、君臣共治的理想图景。但老师犀利地指出,文化一元的意识形态话语确实是直接插入人心深处的,这种专制较之政治上的“直插基层”或许更为深远;儒家本身确实包含有限君的理想,但这可能不过是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必要修辞,其从未有过政体反思与限制君权的制度理念便足以说明,儒家本身所包含的尊君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更容易在承认现实君主制之余将之推向专制。另外,通过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命题的讨论,大家倾向于对儒学与文化专制的关联性达成共识。
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不仅对君道、儒家及专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探讨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孔子杀少正卯、霍光辅政、于谦立君、张居正专权、明万历君臣对峙等,内容十分丰满。不知不觉间三个多小时已经过去,虽然意犹未尽但也不得不结束了。付出越多,收获才会越多,诚如斯言。三个多小时的所得非言语所能说清,而运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观研究儒家更是首次听说,理论冲击力相当之大。同学们纷纷表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接触学术前沿,从而批判再造那些旧日的观点!
法学院 郭宪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