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寻法梦”上海调研记行纪录(一)

发布人: 林旭荣 | 发布时间: 2013-09-17 | 阅读数:
“沪上寻法梦”小组是由魏磊杰担当指导老师并由七名来自不同专业、纵跨不同年级的(法科生五名,法学双学位生两名)本科生组成的暑期调研团队。团队调研课题名为“基层牟利性涉法涉诉信访之治理与转型时期维稳逻辑之反思”。本课题获得2013年厦门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额资助,并有幸成为本年度法学院获国家级资助标准的仅有的两个本科生项目之一(项目编号:DC2013020)。在魏磊杰老师的充分协调、积极指导并全程参与下,“沪上寻法梦”调研团队一行八人于9月5日至10日分赴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普陀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委/市政府信访办、徐汇区人民法院、奉贤区人民法院以及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举报中心等单位围绕拟定的主题进行详尽细致的实地调研与深度访谈,诚愿此番努力,最终能够获得知识与视野双重层面的实质性提升,我们期待此番尝试最终能够获得成功并满载而归! 九月六日清晨七点,“沪上寻法梦”团队开始向地处上海市郊的松江区人民法院行进。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后,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经过安检,我们见到了事先联系好的Y法官,面对面的访谈随即就在审判庭旁的调解室内开始。在调研之前,在魏老师的细心指导下,我们团队经过充分讨论,整理出一份较为完整的调研提纲。在这次访谈中,以魏老师为主提问人,我们在做好认真访谈记录之同时,亦可在自感疑问之时随时插话,请求访谈人给予解答。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Y法官给我们详尽介绍了基层法院处理涉诉信访案件的具体流程、终结方式以及在必要且合理情形下给予社会救助的基本标准,让我们在领略到上海地区司法环境较之中西部地区更为规范化之同时,也意识到法治观念在具体运行中可能产生的种种“异化”甚至遭遇举步维艰的无奈现实。调研结束,走出法院,外面不知何时早已飘散着丝丝秋雨,使得眼前悬挂的国徽更显清晰与威严,作为法科学生,我们似乎瞬间意识到以后脚下要走的路,虽然可能真的会很艰难,但我们会一往无前。 借助中午的空闲时间,在魏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华东政法大学老校区。穿梭在华政的古朴校园中,我们明显感受到这所老牌政法院校的深刻底蕴。华政校内有一块1979级法科毕业生捐助的纪念石碑,上面写满了这一年级毕业生的名字(他们号称华政的“黄埔一期”),我们从中看到了很多当下知名的法律人。所谓“见贤思齐”,此番经历,想来肯定会在我们组员心中埋下了未来坚定地走上卓越法律人之路的梦想种子。 参观完华政,就近匆匆吃过午饭,我们就紧张的进入下一个行程,第三站——普陀区人民法院。普陀区法院领导对我们的调研课题非常支持并给予全力的配合,主管副院长事前专程安排负责信访工作的立案庭正、副庭长以及几位资深法官全程接受我们的访谈。访谈的地点被安排在灯光通亮的会议厅,茶水、热毛巾、摄像机等设备一应俱全,而且在我们到来之前,五位资深法官身着制服早已等候多时,这无疑充分彰显出他们对此事的重视。在访谈开始前,魏磊杰老师将自己在最近三年中出版的四本著作作为礼物赠送对方,以表达对此等难得礼遇的谢意。 整个访谈足足进行了两个半小时,虽然仍意犹未尽,但碍于已临近下班时间,出于礼节,便只好终止,此次难得的人生经历最终以与几位资深法官的合影而完满结束。如果说上午在松江法院的调研让我们对基层信访治理之实态仅仅获致一种碎片化的认识,那么下午的这次访谈从根本上为我们清楚地勾画了一个完整且系统的图景。特别是立案庭周庭长在访谈中表现出的精湛的业务素养与缜密的思辨能力,无疑给大家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我们最大的感觉是,作为基层司法工作者,他们一直怀有这样一种期望:这个课题应该被更多的人关注,这个问题应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得到更好地解决。 一天的调研,我们收获很多,但是更多的收获应该是在消化吸收所了解到的信息后总结出来的。在奔波一天回到宾馆后,在魏老师的“强迫”下,整个团队又组织开会,逐一逐项对白天访谈的记录做细致的梳理和整合,并针对情况适当调整未来几天调研中的策略与重点。可以说,调研还在紧张进行中,问题还有待深化,思路还在不断拓宽。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们“沪上寻法梦”团队将会继续秉承实事求是、深入探究之精神认真做好此次调研,绝不愧对“寻法”之名!虽然很累,但累并快乐着! (罗璐、侯慧颖文;陈钰、魏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