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至17日,厦门大学“陈安国际法学讲座”系列学术活动在法学院成功举行。此次讲座邀请到英国杜伦大学法学院杜明教授作为主讲人。杜明教授围绕着中美经贸关系、国际经济法理念与规则的变迁以及未来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方向等前沿问题,为厦门大学师生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
杜明教授先后在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获得了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是国际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尤其在国际经济法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涵盖国际贸易法和国际投资法等多个领域。此次讲座,杜明教授通过三场主题报告,探讨了国际经济法在大国竞争时代的变革与挑战。

首场讲座以“特朗普2.0时代和国际经济法的危机”为主题, 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韩秀丽教授主持。讲座开始前,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厦门大学陈安国际法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徐崇利教授为杜明教授颁发了“陈安国际法学讲座教授”荣誉聘书。杜明教授的讲座以特朗普经贸措施的样态、对国际法基本理论基础和规范的冲击以及中国如何回应为主线,分析了比较优势、贸易和平论、市场经济/法治论以及发展理论等基础理论及其对全球经济贸易秩序的塑造作用,同时指出了这些理论当前受到的挑战,以及双边/区域体制以及新型经贸协定的兴起对传统国际经济法秩序的冲击。在提问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特朗普关税措施最终的目标、美国贸易逆差的解决措施和从以规则为基础到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经贸体制转变将如何形塑国际体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
第二场讲座以“对华经贸关系‘去风险化’的批判性考察”为主题。杜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去风险化”的背景,从拜登政府时期的战略调整开始,包括投资美国和协调盟友两大行动。杜明教授简要说明了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的“去风险”措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在立法上的趋同现象。在讨论为何要对中国经贸关系“去风险”时,杜明教授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中国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转变,以及在AI技术和关键原材料等领域的竞争优势增强等,导致了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守成大国采取应对措施,加速调整战略。此外,美国对中国加入WTO后实施的接触战略的失败,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错误认知,也是导致“去风险化”的重要原因。最后在中国的应对方面,杜教授强调中国应重点评估自身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同时考虑到其他国家对稳定国际经济交往的期待,平衡好各种关系。提问环节,来自本校的师生同学以及校外实务工作者踊跃发问,就美国特朗普总统频繁及随意提高关税的做法是否受到美国国内法的约束、国际经济法与国内法的互动、如何进行国际经济法的研究等问题与杜教授进行了交流。

第三场讲座以“‘新华盛顿共识’抑或‘人类命运共同体’:展望国际经济法的未来”为主题,聚焦如何认识当前国际经济法体系变迁中的思潮。杜教授梳理了从一战及二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理念的脉络,从华盛顿共识到新华盛顿共识的变化,涉及到自由贸易与政府干预的交锋。杜教授强调我们应该思考这些思潮下具体的监管措施类型以及受益和受损群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未来国际经济秩序的思考,它的具体主张和最终目标受到其他国家普遍关注,因而需要我们向内理解和向外传递。讲座之后,师生们围绕着小联盟形式、共识的走向、美欧当前的工业政策等问题与杜教授进行了交流讨论。

杜明教授的三场讲座内容丰富且极具启发性,为厦门大学师生深入了解国际经济法前沿问题提供了理性的分析视角和新颖的方法论,大家受益匪浅。
“陈安国际法学讲座教授”是由厦门大学陈安国际法学发展基金会资助设立的长期性学术项目,宗旨是“弘扬陈安教授开拓创新、严谨治学、乐育英才、知识报国的高尚精神,创设开放性、常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支持海内外中青年国际法学者、专家前来厦门大学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培养优秀国际法人才,促进中国国际法学事业的发展”。
文/杨洁(2024级国际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图/李宏伟、杨洁
审核/房东
审定/韩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