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下午,我院台海法意实践队,有幸在国立政治大学见到了台湾司法院大法官兼副院长苏永钦并聆听了关于台湾司法改革的讲座。利用宝贵的课间休息时间,台海法意实践队队员将苏大法官团团围住,就人民观审制度与苏大法官进行亲切交谈。苏永钦大法官长期从事法律实务研究,是台湾法学界少数研究领域横跨公法与私法的学者,也是人民观审制度的主要推动者。苏大法官就人民观审制度的设计初衷,试行效果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接受了我们的专访。下文为法意实践队与苏法官的对话内容。

台海法意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刚刚讲座说到司法社会化的趋势和与法院的专业化相关的问题,法院的专业化程度高,不免民众的参与度就会相对较低,这是否会对人民观审制度产生一些阻碍?今后如何改进这个制度?
苏永钦(以下简称苏):现在这个制度就是想加速司法社会化。我们改革的目的是“让所有案件都欢迎你来审判,让你来做一天两天的法官。”我们最开始担心的民众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但我自己从1995年在台湾最早做这个研究,发现超过60%的民众愿意参与,包括被告人,被害人对这个制度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实践队:那我也许会说我愿意,但是我可能不一定实际地去参与……
苏:的确没错。可是基本的接受度在的话,其他都好办。实施这个制度5年之久的日本,开始的时候认可度并不高,很多人不愿沾是非。台湾人却不一样,比较愿意管公共事务。我们的制度设计是往让大家更没有排斥感这个方向发展。在17次模拟审判中,一方面去听审的人都很高兴,觉得不虚此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感觉压力很大,决定别人的身家性命。所以我们把他们的压力减少,让他们参加这个决定,但法官可以不接受他们最后的决定。但是法官如果不接受,需要把不接受理由写在判决书里。民众对于这样折中的设计非常高兴,但是问我们专业的同行,有些很懂美国的陪审制度的专家,他们就会觉得这个制度不上不下的,忽悠老百姓。这些都需要继续的完善和调整。
实践队:苏老师,您刚刚也讲到,观审员是表意而不表决,那在目前的试点中,法官有多大程度接受民众的意见?
苏:这个是将来一定要做更多的实证研究的,现在的研究意义不大。因为我们是用一个已经发生过的例子来审判,拟真度不是100%,比较和统计的意义不是那么大。要做历次审判的统计,现在基础还不够稳。但现在有最初步的统计,民众和法官的判断在韩国和日本大概90%以上是相同的,美国的统计来看,大概是70%。但是我们的制度设计和他们又有些不一样,我们的制度既要考虑是否有罪又要考虑量刑,不同于美国。
实践队:刚说到有17次的模拟审判,在这17次中有没有出现过法官的判决和多数民众不一样的情况?像这样的情况您刚刚说要在判决书中写出不接受意见,那如果解释的原因民众不接受怎么办?
苏:有啊,这都是可能发生的。但到目前为止都不太有。通常来说,和民众解释完以后,民众会觉得好复杂啊。其实民众和法官同台压力是很大的,所以大部分民众还是支持法院专业的判断的。
在专访的过程中,作为台湾司法社会化主要推动者之一的苏永钦大法官也极力肯定人民观审制度的作用,他认为:现今民众对司法亲近感低、敬而远之,只有通过人民参审判与而使法庭活动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才有可能在短期内溶解横亘在司法和社会之间的冰山。尽管现今人民观审制度仍存在值得完善的地方,但民众较高的满意度和参与度亦能表明这个制度是值得肯定的。

采访结束后,苏永钦大法官表达了对我们实践团队给予了高度认可。在我们的邀请下,苏大法官在实践队队旗上签字并与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
厦门大学台海法意实践队 文/林旸燕、吴斯华 图/田静怡